您的位置:首页 >调查征集
    朝阳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规划 (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1-03-18来源:朝阳市农业农村局作者:点击:

    朝阳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规划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以农业农村对外开放合作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农业大市地位显著提升。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12.3亿元,升至全省第3位。蔬菜、肉类、鲜切花产量分别居全省第2、第2位、第1位。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取得新突破。累计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21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5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4家,省级集聚区达到4个,龙城集聚区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

    ——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五年粮食平均产量52亿斤。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万亩。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700万头、106万头、560万只、1.7亿只,分别居全省第1、第2、第2、第3位。杂粮种植面积150万亩,谷子面积占全省70%。

    ——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达到新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29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49万亩。玉米综合机械化率86%。良种覆盖率9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5%。

    ——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率99.3%。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颁证率100%。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1.6万家。土地流转率达到36.8%,比“十三五”末提高16.2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59元,年均增长7.6%,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1缩小到1.8:1。

    第二节  发展机遇与挑战

    展望“十四五”,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是: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极大源动力。

    ——省委省政府把朝阳确定为“十四五”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朝阳获批国家级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劲驱动力。

    ——市委、市政府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全市“六大任务”之一,推进农业农村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成为全市共识,为农业现代化汇聚了强大推动力。

    ——朝阳乡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产品深加工取得重要进展,规模种养业蓬勃发展,三产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为农业现代化增添了巨大带动力。

    但是,农业现代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

    ——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加工业依然弱小,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三产融合度不深。

    ——布局散而不聚。主导产业不突出,集聚度不够,布局分散,规模不大,结构不优。

    ——产品多而不优。农畜产品虽然产量大,但优质特色农产品少,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不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较慢,水电路等配套建设亟待加强,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亟需提升。

    同时,土地流转、农业投入品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农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艰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三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为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以农产品深加工业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推进企业与农民合作共赢,重点发展“5+1”产业,即“生猪、肉鸡、肉鸭、设施农业、杂粮5大产业”+“冷链物流和农村电商”产业,把朝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尽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引领。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先进技术提升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形成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项目带动。强化项目化思维,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实施一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好项目,形成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新机制。

    ——坚持融合发展。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发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作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新局面。

    ——坚持绿色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行绿色生产,塑造农业品牌,保护农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坚持利益联结。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形成企业与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新模式。

    第五节  发展目标

    2025年,朝阳农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建成辽宁省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壮大。实施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36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00家,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翻番。

    ——五大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生猪、肉鸡、肉鸭饲养量分别达到1500万头、5亿只、2亿只,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杂粮面积达到200万亩。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进一步加深。形成市县乡村“1+5+1000”冷链物流体系,建成辽冀蒙农产品区域物流中心,农业功能实现拓展,30万农户进入产业链条。

    ——农业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6%,耕种收机械化率稳定在85%以上,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44%,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加快普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各项改革成效初显,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本建立。

    第三章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全力抓招商、抓项目、抓平台,做好“三篇大文章”,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第六节  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京津冀地区,面向农业发达省份,聚焦全国500强,实行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点对点招商、以商招商,引进落地1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全国知名企业10家以上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实行专人专班负责,提供全流程服务、全要素保障,确保续建项目投产率达到60%、新建项目完成投资序时进度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360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180个。

    第七节  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

    统筹谋划集聚区建设。7个县(市)区分别规划建设一个5-10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北票以宏发、温氏、超润为龙头,重点发展肉鸡、生猪、肉鸭深加工产业。凌源以青怡坊、东远为龙头,重点发展花卉、蔬菜产业。朝阳县以东方希望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猪、肉鸡深加工产业。建平以正邦、禾丰、怀志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猪、肉鸡、杂粮深加工产业。喀左以韩伟、宏发为龙头,重点发展蛋品、肉鸡深加工产业。双塔以服务中心城区为主导,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龙城以天赢、柏慧为龙头,重点发展食用菌、肉制品深加工产业。

    提升集聚区承载力。加快水电路气网、污水垃圾、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融资、研发、物流、信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实现七通一平、功能完善。

    推进集聚区发展壮大。7个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260家,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十四五”末,北票集聚区主营收入达到100亿元,喀左、龙城、凌源、朝阳县、建平分别达到50亿元,双塔达到30亿元

    第八节  做好龙头企业“三篇大文章”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以规上农事企业为重点,引进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市场,引进有先进理念、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实施对外合资合作项目160个。

    实现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1家3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企业3家国家级5家以上、省级11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60个

    第九节  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实施“大学院所进园区进企业”“千名专家进园区”行动,研发一批新型实用技术和精深加工制品。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研制生产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杂粮、米面、饮料、粥羹糊类等多元化食品。发展辣椒、有机菜、脱水菜、小菜深加工,打造高端产品,扩大外贸出口。推动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低温肉、熟肉、干乳等制品深加工项目,主要畜产品加工率达到90%以上。推广秸秆青贮、微贮、氨化技术,商品饲料总产量达到250万吨,饲料加工实现自给。推动木材加工企业利用林业“三剩物”、秸秆,发展板材深加工。

    第四章  发展以五大产业为主导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以重大项目为牵动,全力发展生猪、肉鸡、肉鸭、设施农业、杂粮5大产业,把结构调优、优势做强、特色做精。

    第十节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实施设施农业扩量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土地调整力度,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广辽宁第三代温室结构,普及新品种及技术集成,加快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向生产标准化智能化、产品绿色化高端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设施农业总面积由60万亩增加到100万亩,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坚持发展设施蔬菜。巩固提升北票番茄、凌源黄瓜产业,加快推进朝阳县番茄韭菜、建平番茄豆角角瓜、喀左茄子青椒番茄、双塔叶菜类、龙城香菇等产业发展。全市设施蔬菜产量达到220万吨,年均增长3%以上。

    加快发展花卉产业。打造凌源北方花都,以青怡坊为龙头,以百合、玫瑰为重点,花卉面积发展到3.2万亩,形成花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以龙城食用菌产业园以及朝阳县、喀左、凌源为重点,发展平菇、香菇、金针菇、羊肚菌,全市食用菌面积达到2万亩,总产量15万吨。

    第十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打造生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建平、朝阳县、北票为重点,以温氏、牧原、正邦、东方希望为龙头,在环境承载能力强、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基地,生猪饲养量达到1500万头。

    加快建设国家白羽肉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肉鸡以北票、建平、朝阳县、喀左为重点,以宏发、东方希望、禾丰为龙头;蛋鸡以喀左、龙城为重点,以韩伟、新洁安为龙头。全市肉蛋鸡饲养量达到5亿只。

    推进肉鸭全产业链开发。以北票为重点,以山东超润为龙头,肉鸭饲养量达到2亿只。

    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以凌源、喀左为重点,加快发展辽育白牛等养殖和繁育基地,盘活辽宁宏达牛业,饲养量达到135万头。

    推进肉羊全产业链发展。以建平、朝阳县为重点,加快发展小尾寒羊、湖羊养殖基地,推动鑫枫羊业、朝阳县湖羊合资合作,饲养量达到740万只。

    推进肉驴全产业链开发。以建平县为重点,加快发展辽西驴养殖基地,培育辽宁华之源驴业,饲养量达到80万头。

    加快发展蜂蜜产业。以北票为重点,推动蜂蜜深加工,扩大对欧盟出口。

    第十二节  提升粮食保障能力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耕地面积稳定在775万亩以上,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630万亩以上。粮食面积不低于660万亩,产量稳定在54亿斤以上。强化防汛抗旱应急机制建设,坚决遏制草地贪夜蛾、玉米粘虫等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

    “朝阳小米”为重点,以建平朱碌科杂粮批发市场为平台,以怀志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优质杂粮产业。全市杂粮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谷子130万亩、酒高粱50万亩。建平县超越内蒙古敖汉旗,成为全国谷子种植第一大县。以格兰生态为龙头,加强与台湾金门酒业、劲酒集团合作,引进国内知名酿酒企业,打造北方重要的酿酒原料基地。

    第十三节  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

    加快发展辣椒产业。以朝阳和博为龙头,加快北票、喀左辣椒基地建设,全市辣椒面积达到20万亩。

    推进果业振兴。以苹果、大枣、梨、葡萄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精品示范果园,干鲜果总面积达到70万亩,实现户均1亩果园。

    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以建平颈复康、凌源绿源为龙头,重点发展苦参、五味子、黄芩等中药材品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由3万亩增加到5万亩。

    积极发展花生、烤烟、甜菜、西香瓜、小菜、生姜、大葱等高效作物,逐步形成品种多样、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第十四节  促进渔业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水库和池塘精养,以鲢、鳙、鲤、大银鱼、鲟鱼为重点,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5000吨,建设一批现代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

    第十五节  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积极争创国家花卉、设施蔬菜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北票、凌源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凌源四官营子镇、朝阳县胜利镇、龙城区联合镇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争创5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全市发展、产业园带动县域发展、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良性格局。

    第十六节  打造农业知名品牌

    建立多层次有机结合的品牌集群。“朝阳小米”“朝阳大枣”“朝阳蜂蜜”“凌源百合”“朝阳酒高粱”争创国家级百强品牌,打造2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100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别达到100个、50个、50个。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5个、面积150万亩。

    加强宣传推介。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重要展会,每年在北京、沈阳、大连、朝阳举办4次展销会,推动朝阳优质农产品走出辽宁、走向全国。

    第五章  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以建设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牵动,加快打造供应链和新业态,不断夯实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十七节  建设辽冀蒙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按照市县乡村“1+5+1000”冷链物流体系布局,把朝阳建设成为辽冀蒙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1”即,在市主城区,依托安徽西商物流园项目,建设1个农产品骨干物流园。

    “5”即,在五县(市),依托俄罗斯尚圣龙等物流园项目,建设5个农产品区域性物流园。

    “1000”即,依托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在乡村建设1000个产地仓储保鲜设施。

    第十八节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加快实施凌源“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项目,新创建1个“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全市引进和培育农村电商200家、跨境电商10家。各县(市)区分别建设和完善1个高标准电商产业园、2个电商直播基地。所有乡镇都建设1个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00亿元。

    第十九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服务超市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0家以上,服务领域由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单一环节,向农技推广、烘干收储、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多环节服务拓展。

    第二十节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拓展设施农业、林果业、花卉产业功能,以朝阳独具特色的农村景观与农业活动为依托,深度结合“全域旅游”,重点推进喀左、双塔、龙城休闲农业发展,推介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全国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

    第六章  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农机化、高标准农田、数字农业发展,补上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短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节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加快种养业良种普及。每年引试蔬菜和食用菌新品种150个,推动富硒蔬菜、羊肚菌试验示范,蔬菜良种覆盖率90%以上。开展花卉种球研繁攻关,东方百合、郁金香种球国产化率50%以上。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96%。培育朝牧种畜、湖羊种业,支持生猪龙头企业自建繁育基地,加快辽育白牛育种基地建设,提升肉羊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能力,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每年筛选8—10项,重点推广环境修复治理、清洁土壤等生态治理技术,集成物联网、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技术,新技术覆盖率90%以上。

    加强技术培训。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5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300人。到“十四五”末,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农民比例35%以上,农业职业经理人达到3000人。

    第二十二节  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提升农机化水平。推广玉米收获机、大马力拖拉机、保护性耕作及深松机械,推动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初加工机械化,农机总动力达到2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85%以上。

    扩大农机作业覆盖面。实施保护性耕作380万亩,占适宜区面积的57%;实施深松作业750万亩,全市适宜耕地每3年深松一遍。

    第二十三节  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

    因地制宜、按流域、整村整乡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提升60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0万亩。到“十四五”末,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300万亩。落实“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项措施,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管护到位。

    第二十四节  加快发展数字农业

    加快建设凌源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县项目。推进数字设施农业发展,力争引进建设3-5个智能温室项目。推进县级畜禽养殖大数据平台示范建设,探索建立畜牧业智慧决策模式。加快智慧农机应用示范。利用国家平台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省平台交易。发挥益农信息社便民服务和电商平台作用。

    第七章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改革为动力,培育两大经营主体,推行绿色生产,保障质量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第二十五节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承包“三权”分置改革,落实第二轮承包地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健全农村产权网络交易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第二十六节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两大经营主体,全市农民合作社稳定在5000家左右,示范社达到400家,入社农户占比40%以上。家庭农场达到1万家,示范农场达到50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2000家,入股面积120万亩。逐步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十七节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实施化肥“零增长”、农药“负增长”行动,农药利用率达到45%。抓好耕地质量类别划分,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推进畜禽粪污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9.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二十八节  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建立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添加和使用违禁品违法行为。加强农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确保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安全事件。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坚持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畜禽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90%以上。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九节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十节  健全项目建设工作机制

    落实双“1+7”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抓招商、抓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实“重点项目市领导直通车”制度,强化项目调度,解决瓶颈问题,推动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确保农业现代化顺利推进。

    第三十一节  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

    继续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市县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全力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政策,最大可能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地方专项债支持。强化金融扶持,落实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加大政策性保险支持力度,扩大保险品种,提高保险覆盖面。

    第三十二节  加强督查考核

    对农业现代化重点工作实行专项督查,定期进行通报。农业现代化重点指标纳入市对县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半年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年底对各县(市)区进行排名,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