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三农专栏>乡村振兴
    “谁来种地”问题调研报告 ——朝阳市农业农村局就种地问题的专题调研
    时间:2023-10-25 来源:朝阳市农业农村局<点击:


    当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减少、年龄结构偏老龄化,“谁来种地”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剖析“谁来种地”问题,朝阳市农业农村局围绕我市土地耕种现状、影响“谁来种地”的因素、如何吸引各类主体种地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土地及种植情况

    朝阳市属于山地丘陵区,全市耕地保有量906万亩。2022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0.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8.58万亩,产量62.78亿斤,单产(综合)每亩925斤,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9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9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4.74%,亩均净利润300元;蔬菜播种面积68.23万亩,产量298.67万吨,亩均净利润约9700元。

    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全市玉米播种面积547.08万亩,产量55.29亿斤,亩均净利润700元;谷子播种面积63.58万亩,产量3.23亿斤;高粱播种面积44.39万亩,产量3.49亿斤。

    (二)农业从业人员情况

    全市家庭承包经营农户65.8万户,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701.4万亩,户均10.6亩。家庭农场8152个,经营土地面积61.2万亩。农民合作社7111个,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1637个,经营土地面积66万亩。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16-30岁占6%、31-50岁占23%、51岁以上占71%;从业性别,男性占44.5%,女性占55.5%;学历普遍偏低,未上过学的占5%、小学文化的占45%、初中文化的占36.5%、高中文化的占12%、大专及以上的占1.5%。2022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42元。

    (三)适度规模经营情况

    全市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231万亩,流转比例33%。从流转形式上看,出租154万亩,入股55万亩,其他形式22万亩;从流转去向上看,流转入农户154万亩,流转入家庭农场4.5万亩,流转入合作社59万亩,流转入企业5.5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8万亩。旱田一般流转价格在500元/亩左右;水田一般流转价格800元/亩起;大片成规模的一般在1000元/亩左右,最高可达到1200元/亩甚至1400元/亩。

    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共2845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1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61个,企业14个,农业服务专业户2090个,供销合作社63个,其他服务组织7个。

    二、影响“谁来种地”的因素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

    1.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等主要农资价格逐年上涨,使得种粮直接物化成本提高,比较效益下降。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例,玉米亩均净利润700元,大豆亩均净利润300元,而蔬菜亩均净利润5500元,相比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收益相差较大,加之我市农民人均耕地少,农民种粮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较低,对粮食生产关注度不高。

    2.种地与二三产业就业相比,种地劳动强度较大、用工时间长且收入较二三产就业收入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很多年轻人靠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留守种地农民多为妇女、老人,大多数种粮户缺少种粮技术和管理水平,导致种粮积极性不高。

    (二)生产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种地意愿

    1.土地分散化细碎化现状较为凸显。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701.4万亩,承包经营农户65.8万户,户均10.6亩、7.2块,户均耕地少且零散,田埂林立,现代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都不能得到充分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

    2.机械化应用存在下田难、作业难和存放难问题。朝阳市属于山地丘陵区,受地形限制,大型农业机械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影响了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进程。一是农机购买能力不强。朝阳地处辽西山区,土质贫瘠,旱灾频发,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机购买力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农业机械化步伐。二是农机存放场地不足。由于用地紧缺和政策限制,我市大部分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社都没有专用的存放场地,多数农机露天存放,导致农机加速损毁。三是农艺与农机作业不匹配。农民一直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突出表现为垄距较小、植株密集、品种多样、条块分割、没有作业路等,大大降低了农机的使用效率,有的甚至无法使用农机作业。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现有农机合作社300余家,其中拥有农机原值超100万元的111家,朝阳农业机械化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3.农业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市水资源总量13.3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51.5立方米,为全国59.1%,全省19.2%。地表水可开发利用量5.31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0.4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0.2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43亿万立方米,已利用量3.9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88亿立方米。目前,灌溉用水主要以开发地下水资源为主,再通过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潜力有限。

    (三)农村储粮仍存在短板

    农村储粮设施较为简陋,农户一般采用简易的储粮装具,如编织袋、砖仓、围席囤、地面散堆或简易玉米栈子等,防潮、防虫、防鼠及密闭性差,时常造成粮食霉变、生虫、鼠食等现象;粮食存放后管理粗放,只有部分农户能定期检查家庭存粮的品质状况,而部分农户对家中存放的粮食采取放任的态度;储粮防治手段薄弱。农户多是靠经验进行粮食虫、霉、鼠害防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造成农户储粮损失的直接原因是虫、霉、鼠危害,所占比例约为:虫害21%、霉害27%、鼠害51%。

    (四)农村专业人才缺乏

    一是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全市每万名乡村人口中实用人才只有260人,较全省平均值低110人,且村庄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二是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生代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断档,受过中专(含高中)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实用人才仅占8.2%,有76.9%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没有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且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三是人才引领作用不突出。大多都是凭经验累积的“土秀才”,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和冷链物流产业人才占比不足30%。四是人才聚焦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设施农业、畜牧业布局相对分散,导致人才集聚度不够。五是培训形式单一。多以集中培训为主,且时间短,理论结合实际操作少,需要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上下功夫。

    三、经验做法

    1.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一是引导农村土地多元流转。主要鼓励农户以入股的形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流转土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我市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637个,经营土地面积66万亩。二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可以引导其将土地进行生产托管,以达到规模经营,目前,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845.3万亩次,其中耕375.7万亩次、种297.8万亩次、防42.3万亩次、收129.5万亩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对象17.23万个,其中,服务小农户16.88万户。

    2.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统一经营等方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本着节约、整合利用原则,依托县乡农经管理机构和村级组织,整合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公共资源,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依托村委会)、县乡土地流转市场(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窗口)、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市土地承包指导中心的四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农户、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进行土地流转、入市交易提供场所、发布信息、组织交易等服务,推动了土地流转进程。

    四、工作建议

    1.控制农资价格,适度增加补贴力度。一是调整农资、农产品价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速度,适当提高农副产品价格,进而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二是进一步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在稳定现有种粮补贴的基础上,针对不具备灌溉条件、受天气影响大的地块,通过“保险增额”或适当调高补贴金额等方式,变相增加这些地块的种植收益。

    2.采取差异化高标准农田投资和建设政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所需资金投入不同,国家应实行差别化、阶梯化投资政策,提高对丘陵山区、半干旱地区以及耕地沙化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保障建设需要。同时,根据未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农田面积,匹配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促进永久基本农田及早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3.加强灌溉水源建设。我市地下水开发已近极限,发展农业灌溉应主要依靠开发地表水,建议增加半干旱地区中小水库、塘坝建设力度,拦截更多地地表水用于农业灌溉。及时启动“北水南调”工程,将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富余的水资源调向蒙东和辽西等半干旱区域,解决朝阳等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不足问题。

    4.施行综合治理措施。强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改造力度,努力将更多的坡地改造为梯田。实施有利于培肥地力的耕作模式,大力推广粮豆间套作,实施耕地种植科学轮作。强化应对气象灾害能力,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努力增加降雨量,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5.加快土地流转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尤其是围绕小市镇建设,鼓励和动员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到本村能人、农民合作组织或社会资本手中,并将农民集中到小市镇集中居住。流传集中的规模土地,由经营主体引入大型现代化机械集中耕种,或规划建设种养结合、旅游休闲等为主题的现代农场,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资金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用工方式,到农场打工赚取更多的收益。

    6.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一是持续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农民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不断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理念。二是研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摸清人才底数,盘活人才“蓄水池”,链接更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一方面要增强农民扎根农村、做大农业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