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形成新格局,持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等九方面工作要求,从城乡融合发展上布局,发挥朝阳农业优势,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关键举措,加快建设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我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引。
朝阳市作为我省农业大市,多年来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一产规模和效益不断增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全市已完成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36.2万亩。5个县(市)实施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100万亩,项目区亩均增产200斤以上。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是我市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促农增效助农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锚定目标夯实基础,提升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势能。一是优化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布局。锚定建设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地目标,合理布局全市农业加工业的生产基地、加工园区、综合服务等功能模块,细分产业集群内部的加工企业主体,明确各自的上下游关系,制定集群内标准,强化专业分工布局。二是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农产品。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农产品,引导初加工向乡镇、村产地布局,精深加工向县区城郊、产业园区和物流节点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梯度转移,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加工产业体系。三是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集群。依托我市农业优势资源,围绕肉蛋鸡、生猪、牛羊、蔬菜、花卉、食用菌、杂粮、果药、蜂蜜九大全产业链,聚焦农产品、食品加工,面向京津冀、山东、河南等农产品加工发达地区,集中资源扶持一批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主”,带动产业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整体转型提升。
聚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动能。一是提升涉农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产学研联合体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攻关与集成。二是搭建“数智化”平台。组织加工企业、科研院所和装备企业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创制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引导有条件的头部企业搭建全产业链数字平台。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服务机制。加大培育和引进人才力度,制定相应的现代化农业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或兼职,吸引企业研发人员到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新产品研发,形成人才合力。
深化农业品牌化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强市食品工业强市潜能。一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培育壮大朝阳特色农产品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延续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双十双百”工程,全市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36个;绿色食品认证60个、有机食品认证103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8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名优特农产品品牌95个。三是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利用“凌河之夏农产品展销会”“凌源百合节”“朝阳马拉松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类展会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不断扩大朝阳农产品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鼓励企业提档升级,发挥农业全产业链条建设效能。一是鼓励龙头企业扩大产能、升级改造。积极向上争取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推动企业提档升级。二是提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不断完善全市7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全链式发展。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企业资源化融合发展。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全链条资源利用效率。我市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强化数字赋能,做好示范带动,做优特色产业,做长产业链条,做深融合发展,做强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