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票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在夯实增收基础、做强优势产业、联农带农增收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北票样板。
“三级联动”夯实增收基础。市委书记点题领题,成立由组织、农业农村、文旅等12个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统筹资金、土地、产业、人力四类资源向产业薄弱乡村倾斜。组织市直机关党支部与252个村党组织结对,开展“组织联建、产业联谋、治理联抓、人才联育、实事联办”等“五联”活动710余场,帮助发展项目130余个。以乡镇域内农业产业规划、村级资源禀赋为依托,按照“资产盘活、资源开发、产业带动、乡村旅游、服务创收”5条路径逐村制订发展规划,盘活旧校舍、旧村部等闲置资产65处,确权村集体荒山、荒土、荒滩等3500余亩,夯实壮大集体经济根基。根据集体经济“强中弱”对252个村定档分类,探索强村帮弱村联建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帮带等,助力薄弱村加速发展,建立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101个、村级企业13家,202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的实现全覆盖,1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到88.1%。
“三位一体”做强优势产业。将“组织链”嵌入“产业链”,依托番茄、辣椒、大枣、粉丝等传统产业和花菇、种苗等新兴产业,组建跨村产业联合党委14个,建立“联席会议、重大事项公开、工作保障”等机制,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06次,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充分发挥宏发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强村强社带动作用,在产业联合党委内实行“统一平台、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的工作模式,推动村与村、村社企功能互补、发展互助,60个联建村的集体经济增收都达到5万元以上,199个合作社和企业年收入增幅达10%以上。创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红色文旅”等5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将沿线乡镇、产业联合党委、产业基地和红色文旅项目串点成线,形成规模化、集群化效应,打造蒙古营“番茄小镇”、黑城子“花菇小镇”等一批特色品牌,总产值达4.26亿元,北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向发力”联农带农增收。聚焦“信用+产业”双轮驱动,定期组织银信部门、产业联合党委、涉农部门、合作社等相关负责人和种养殖大户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探索支农惠农举措,累计投放金融信贷2963万元。构建“人才超市+文化名人馆+共富工坊”三位一体乡土人才阵地,整合省级科研院所、市级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乡镇站办所长、农村土专家310人,建成29个“人才超市”,为农户提供“点单式”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3500余次。打造北票文化名人馆,开发非遗研学、手作体验等项目,年接待游客5.2万人次,推动产业、人才、文化同频共振。依托“共富工坊”开展花卉种植、豆腐制作、手工艺品等11类技能培训,123名匠人帮带560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纽带,吸纳2300余户发展条件受限的分散农户“抱团”入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等将生产加工等环节布局到村,为68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累计带动群众增收4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