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夯实基础、盘活农村“三资”,到产业赋能、激活发展动能;从主体培育、强化人才支撑,到阳光交易、规范产权流转,我市有效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引擎,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截至目前,全市1343个行政村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139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总资产达85.68亿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超10万元的村占比达85%。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试金石”,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底数清才能情况明。我市以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专项整治为契机,全面摸清家底。通过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对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拉网式核查,重点梳理特色资源、生态资源及人文资源存量与使用状况。同时,科学分类界定资产性质,明确可转化利用资源与需强化管护资产,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确保“三资”底数清、权属明、管理活。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率达99.2%,稳定承包关系并延长承包期30年的国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6个省级试点有序推进,为集体经济发展筑牢根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大力推动三产融合。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深挖“土特产”潜力,利用集体土地、林地等资源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打造区域主导产业。另一方面,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凌源市宋杖子镇段杖子村盘活120亩河滩地,引进亿元级肉牛养殖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万元;刀尔登镇柏杖子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双孢菇种植,产业规模从10栋棚扩展至314栋,年产值突破2100万元。同时,通过改造升级厂房、校舍等经营性资产,采取自主经营、委托运营等模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建平县小塘镇新城村将500亩荒地改良为果园,年增收1万元,破解资产闲置难题。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点是抓好主体培育和人才引育。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市场主体培育。深化“农民和集体资源资产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优化土地、资金、人才配置。实施“乡村英才”计划和村干部“头雁领航”行动,培育本土人才、引进专业人才、用好银发人才,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目前,全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8580个、7073个、307个,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带动集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同时,我市依托全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网络平台,推动农村产权公开交易,实行线上竞价、阳光操作。各级部门强化监管,严审交易权属与合法性,确保资源优化配置和集体收益最大化。建平县太平庄镇太平庄村通过平台发包116亩林地,溢价率达186%,实现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收。目前,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市场化手段成效显著。